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届“天平杯”征文评选结果揭晓,山西两篇作品获奖!

山西高院 2021-07-31


2019年第四届“天平杯”有奖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人民司法》杂志社与浙江省安吉县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的2019年第四届“天平杯”有奖征文,经过评委认真评议,结果现已揭晓:评出一等奖3 篇,二等奖10 篇,三等奖20 篇,其中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丁国华、新闻中心韩喃楠两人合著文章《马法官家的百宝箱》斩获二等奖;忻州中院宣传处处长郝伟文章《这盛世如您所愿》斩获三等奖。

如果不是我们登门造访,马法官家的这个百宝箱肯定还是被锁在柜子里,也许要等到某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才会被再次打开。这个百宝箱的确不会轻易示人,因为里面装的可不是一般的宝贝!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们带着寻访一家三代法院人70年故事的诚心敲开了马法官家的门。满窗秋日暖阳倾泻而入,落在客厅墙上悬挂着的三幅墨荷绣品上,屋里顿时浸透出“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雅香远。
刚一坐定,刚满70岁的老法官马捷生就小心翼翼地把百宝箱捧了出来。放下、开箱、取物,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仪式感,于至轻至缓至柔中,一件件宝贝逐一呈现:熠熠闪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纪念章,一张张老照片、泛黄的毕业证、手写的回忆录……就这样把我们带入70年的家国情怀之中。

第一代法官:
马家的第一位大学生
百宝箱的最上面,是曾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第一代法官马炎身着1955式军服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马炎头戴别着八一帽徽的大顶帽,身着佩带肩章、领章、中校军衔、三颗勋章的军服,双眉如剑、目光如炬、一脸正气,坚毅中透着庄严英武之气,令人肃然起敬。这是1955年授衔时的留影。
马炎的孙女、如今在山西高院证据技术中心工作的马丽向我们介绍:“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这张足有半张A4纸大小的照片时,我还以为是哪位影星的宣传照片,没想到爷爷曾经是那样英武!”她还骄傲地说:“我爷爷可是我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哦!”
1915年,马炎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学习,接受革命教育。1937年经其舅父、地下共产党员贾茂庭同志介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经林伯渠同志介绍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红军军事队学习了3个月,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炎的二儿子马捷生说:“这个‘大学生’非同寻常,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期毕业。”轻轻捧起这份编号为1268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一面是毕业生的信息,载明“颁发给本校第二期第十三队学员马登华(系原名,马炎是革命后改的名字)”,有校长林彪的亲笔签名,落款是1937年8月;另一面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如今这样的毕业证在全国都罕见,非常珍贵。毕业证是用一张薄薄的麻纸做的,很难保存。据说,马炎是用一张油皮纸把毕业证包了好几层、藏在老家的墙缝里,才得以躲过战争的烽火保存下来。现在,家里人把这个珍贵的毕业证镶在了玻璃镜框中,妥妥地放在百宝箱里。他们说,在合适的时候准备把这份历史见证捐献给国家。
百宝箱里有一沓厚厚的稿纸,是马炎1983年离休后书写的回忆录,记载了他的成长、学习、战斗、工作、婚姻、家庭,也成为儿孙们永远读不够、品不尽的家族记忆。回忆录里写着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读书时,朱德、林彪、叶剑英、甘泗淇等人给学员们讲课的场面;抗大毕业以后,马炎到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129师新一旅当了连长,先后经历过百团大战、临汾战役、高平战役等大大小小百余场战斗。
马炎的5个儿子坐在一起回忆,大家提及最多的是父亲为了革命遭受严刑拷打、不改初心。他们说,父亲非常勇敢,带人夜袭高平关敌伪炮楼时,争取到了内线,里应外合,深夜开门放吊桥进入碉堡,消灭30余人。这场战斗中因为做通了旧公安局巡官王某的工作,收到捷克式机枪一挺,为攻打高平关等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此事被晋察冀小报表扬,老百姓编成秧歌歌唱。
“父亲参加过百团大战,哪里危险他的连队就在哪里出现。”在唐支队当连长,是在前三任连长牺牲后由他接任的。血战几场战斗,升为营长。曾与日本人拼刺刀,一刀砍下敌人臂膀,其他敌人吓跑了。也是在唐支期间被派去与灰色武装接头,因受到怀疑而被严刑拷打,浑身被火烧得遍体鳞伤,宁死不屈。兄弟们回忆,父亲从来不跟他们一起洗澡,是怕大家看到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而心疼。
马炎长期战斗在政法战线,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过沁水、沁县、高平等多个县的第一任公安局长,太岳军区军法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华北空军政治部科长、军法处副处长、保卫部副部长、北京空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等职。1955年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纪念章,被授予中校军衔。195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71年起先后担任山西省保卫部审判办公室副主任、省高院副院长、顾问等职,长期分管民事审判工作,办案中执法严明,注重证据,深受老百姓爱戴。
说起爷爷的故事,马丽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她说:“爷爷在我眼里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我和妹妹常常缠着爷爷问我俩到底谁漂亮, 爷爷操着运城方言说‘都漂亮’。不过,我曾经见过爷爷与老黄院长聊天时抱头痛哭。他们都为革命负过重伤,一个被香烧坏了肚皮,一个被石板烫掉了屁股上的皮。想起牺牲的战友时,他们都会掉眼泪……”
可是在儿子马捷生眼里,父亲是非常严厉的。老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一生拒收别人的礼物,即使是老乡、亲戚的也一律不收,还批评得人家出不了门。讲着讲着,老马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有一天晚上,我二爸从闻喜老家背着一袋子红薯来看他。他大发雷霆,怕被人误以为是当事人来送礼行贿,愣是把我二爸给批评哭了。”

第二代法官:
共和国的同龄人
马炎有五子,其中马捷生行二,退休前是山西高院刑一庭的正处级审判员。说到父亲对自己从事法官职业的影响,老马从百宝箱里取出两副马炎写的条幅,题头写着“我儿捷生留念”,内容是:“清白廉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是我父亲最爱写的字,留给我的字”,老马讲话持一口地道京腔。1949年9月1日,他出生在晋察冀边区太岳区党委所在地——阳城,是共和国的同龄人。9岁随父亲转业回到太原,住进钟楼街省高院旧址。
那时候大人们开庭的时候,法院的孩子们会溜进去看庭审,从小就感觉当法官很神气。1980年,马捷生进入山西高院工作,1983年考入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成为家里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法官。
马捷生回忆,刚随父亲来到法院时,住在省法院钟楼街旧址。那里曾是清朝按察使署,第一次走进去时还想怎么就走到庙里来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法院的两庭建设都十分落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法院的两庭建设才得到根本性转变。1997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搬迁至晋祠路一段88号,升旗仪式上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亲自来到现场。现在,全省法院不仅完成了法庭建设任务,信息化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马捷生刚进入山西高院工作时,还没有统一的制服,1983年“严打”期间,借穿了公安上白下蓝的衣服。1984年,法官有了自己的服装,是佩戴肩章和大沿帽的军警式制服,夏服为浅灰色,春秋服和冬服均为深藏青色中山装式,帽徽为铝制金属国徽,肩章为红底镶金黄边长方形硬肩章,正中为圆形法徽。此后有90款、95款法官服,颜色有变化,但肩章和大沿帽等有象征意义的装饰都没有改变。直到2001年,全国法院换装,法官开庭穿上了法袍,平时的夏服为灰色小翻领短袖,春秋服和冬服为黑色西装,以胸前配戴法徽为主要标志。第一次配发法袍后,法官马捷生就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现在也在百宝箱中保存着。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马捷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法院的变迁。他说:“30多年过去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法治建设的文明和进步。”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刑事和解:奏出和谐旋律》,介绍了山西高院在刑事审判中的经验和做法,其中还提到了马捷生在退休前办的最后一个案件:“这起伤害案的改判,既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又维护了受害人一方的合法权益……使针锋相对的对手终于把手握在一起。”
30多年来,老马按照父亲的要求,严格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也曾因为忠于法律、改判案件被受害人联名上访告状过,但从来不改初衷。他说:“刑事审判事关人的生命和自由,必须慎之又慎。”
老马认为,这些年法院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无论是硬件建设、现代化技术应用,还是司法理念、司法改革,成绩有目共睹。但有一点不会变,也不能变,那就是秉持公正的心。父亲曾经讲过黄克功被枪毙时的现场,罪不可恕,令人扼腕叹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整理档案,看到有人因收受老百姓二两香油受到警告处分。
作为法官,清廉是第一位的,不收被告人一分钱好处、不抽当事人一根烟、不吃当事人一顿饭才有可能做到刚直不阿、清白廉洁。 “我的父亲说过,人命关天,不能胡来!对一个人不公就是对天下所有人的不公。”
老马的两个女儿,至今清晰地记得这样的情景:“一个被告人刑满释放后,找到家里来了。1米8的大个子、200多斤的汉子,一下就给我爸爸跪下了,长跪不起。还有一个被告人的家属非要把他参加老山前线的军功章和军鞋送我爸,都让我爸爸拒绝了。”

第三代法官:
打开少年犯心扉的好朋友
在百宝箱里还有一张彩色照片,稚气未脱的马丽、马荣姐妹俩戴着父亲1984式法官大檐帽,样子很可爱。
“我是1977年出生在太原市钟楼街省高院旧址的,从小在大院里成长,对法院的情感已融入血脉。”
说这话的是老马的小女儿马荣,一位梳着马尾辫、温婉如玉的女子,马家的第三代法官。1999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法律专业,考过了司法资格考试,2012年至2015年在太原市少年法庭工作。现任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法官助理,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学教师资格,是能让未成年人敞开心扉的法官朋友。
2019年4月30日,《人民法院报》官微推送了一篇热文“14岁少年深夜挥刀刺向亲生父母,羔羊能否迷途知返?”,文中重点介绍了太原中院引进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评估与诊断,以及开展帮教干预计划的过程。这位心理咨询师正是马荣。
马荣审判和帮教过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很多,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16岁的酒店门童。这位门童觉得客人凌晨两点到了酒店后对他吆来喝去,还要求他做按摩,对他很不尊重,于是就偷了客人的金戒指,藏在宿舍高低床管道拐弯的角落里。那个地方没有监控,在公安机关审问另一个门童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说是他所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马荣主动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继而得知他是一个早早就辍学的留守儿童,且父母离异,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在庭审的过程中,给予了他和父亲充分纾解心情、诉说亲情的机会,父子俩抱头痛哭。3年后,这个男孩给马荣打来电话:“我现在老家,父亲出资给我开了一家照相馆,日子过得挺好的。”马荣已经记不起多少次接到类似电话了,她说,每一次听到这样令人欣慰的消息,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马荣说:“我爸爸常讲,法律是无情的,但是法官是有情的。”马荣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去少管所进行减刑假释,“我每次去都要和少年犯握一下手,给他们搬一把凳子,让他们坐下,和他们平等相待”。
马荣说自己的法官梦是爸爸种下的,老马曾经是马荣就读小学的法律宣传员。现在马荣也在工作之余担任多所中小学校的法律宣传员,组织学生观摩法庭、扮演法官开展庭审,圆了很多孩子的法官梦。
把百宝箱里的宝贝一一收好,合上盖子,马荣笑着说,“法律已经溶入我家生活的点滴,并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
离开马法官家时,华灯初上,并州城处处洋溢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喜悦。仰望苍穹,月光皎皎,我不禁心生感叹:70年的时光很短暂,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70年的成就很震撼,中国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70年的传承很温暖,马家三代法官70年的奋斗不正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吗?

(三排正中为贾贵富同志)


在忻州中院院史陈列室里,有一张早已褪色、泛泛发黄的老照片,那是1954年忻县专区各县法院院长会议合影,其中就有我的外曾祖父。这张照片中的先辈们,又有几人能亲眼见证这盛世。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言传身教,才有了人民法院的今天。若外曾祖父在天有灵,看到今天伟大祖国的成就和辉煌时,看到人民法院的传承和发展时,我相信,您一定会感到欣慰的。(点击欣赏全文)——摘自《这盛世如您所愿》

编辑:任路


来源:天平文化月刊



从“云端”到“法庭”的排兵布阵,只为守护你!

中央政法委: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维护安全稳定工作

楼阳生:落实“十个到位”措施,错时有序做好开学工作

首批十个全国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民商事典型案例

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犯罪!两高相关负责人联合答记者问来了!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